ZP—1
2011年的农历正月初五,我们走进了位于陕西省丹凤县的棣花镇。这里是中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,村口的广告指示牌格外醒目。
ZP—2
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与平凹同村的一个热心乡亲,他带着我们穿越了仅有1.5米宽的巷子,这一带是典型的陕南与关中混合型的民居,整个村落的建筑底层砌石,中部土坯夯实或砖混砌成,房顶则以青瓦木梁构筑。
ZP—3
这样的房屋现在只能在远离喧嚣都市的边缘见到,它能够带给我们许多上个世纪的说不清、道不明、理还乱的回忆和故事。
ZP—4
这里是著名大作家贾平凹的故里了,普通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,门上和对面的墙上写画着许多来这里“探宝”的游客名字,屋里没有人大门紧锁,随行的村民告诉我们:“平凹现在西安居住,家里的人都搬到县城去了,这里没人回来,有时偶尔回来也只是看看房子和乡亲聊会天就走了”。
ZP—5
我们不愿就此罢手虚行此地,恰好院墙大门左侧的一棵树帮了大忙,相互给力小心翼翼攀树踏墙,留下了这张名人旧居。
ZP—6
贾平凹家的旧居在村里还不算最好的,是现代农村版的真实写照,2米多高的院墙加上老房子和2层小楼就是大作家完整的宅院。
ZP—7
贾平凹(1952~)当代作家,原名贾平娃。陕西丹凤县棣花镇贾塬村人。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、《长安》文学月刊编辑。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。任中国作家协理事、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。著有长篇小说《商州》、《浮躁》、《废都》、《白夜》,自传体长篇《我是农民》等。
ZP—8
棣花镇是丹凤县西大门,距丹凤县城13公里,全镇辖16个村,117个村民小组,5713户,21474人,其中农业人口21190人,现有党支部22个,党员715人,其中农村党支部16个,农村党员594人。
ZP—9
2008年全镇国民经济总收入2.45亿元,农村经济总收入6580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2693元。建设“生态、文明、富裕、和谐”为目标,按照“农业立镇、产业兴镇、商贸活镇、文化名镇、经济强镇”的工作思路,走出了一条集“畜、药、果、菜、劳”五大支柱产业于一体的特色区域经济道路。
ZP—10
棣花镇的建筑最大的亮点就是几乎家家的房子在侧墙上均有“吉”字,这也是中国这个有五千年历史渊源的民族,祈盼风调雨顺、家和万兴的美好愿望和憧憬。
ZP—11
棣花镇贾塬村最出名的建筑应该就是位于东街的二郎庙了,它建于金大安三年(公元1211年)距今790年,是陕西省现存的唯—金代建筑为金、汉建筑工艺之合壁,由于金代历史短暂,遗存下来的文物古迹很少,全国只有三座具有金代建筑风格的庙宇,所以就更加珍贵。
ZP—12
二郎庙原供奉的是“二郎神”李二郎,他是秦朝李冰的次子,因治水有功而传颂后世,到明、清时,受《封神演义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劈山救母》等文艺作品影响,改李二郎为杨二朗杨戬。
ZP—13
东边的庙是关帝庙,建于清乾隆18年(公元1837年),是仿二郎庙造型而建,造型相同,兼有唐代建筑风格。与二郎庙不同的是正脊所雕的是二龙戏珠,用翠绿色琉璃瓦覆顶,拱斗呈象鼻子型或马蹄型,工艺比较精细,体现了唐代的建筑风格。
ZP—14
二郎庙周围有台阶,庙堂3间,长10米,宽8米,高7米,庙顶为歇山转角式,当中一间长4米,两边有1米多的开间,入深7米。庙的挑檐、斗拱等形式为研究金代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。砖木结构,庙顶为歇山转角式,顶部有五脊四坡,用五彩琉璃瓦覆面,廊檐斗拱呈矛头型,代表了金人好战的性格(左侧:二郎庙;右侧:关帝庙)。
ZP—14
此石柱即为金、宋两国界碑。右侧为南宋国;左侧为大金国。据史书《宗史、高宗本纪》记述金国侵略南宋到龙驹寨后,遇到这里的南宋将士奋力抵抗,久战不分胜负,当朝宰相秦桧力主求和,便割商给金,金国为了立标志界,按照喇嘛寺的造型,融合汉人建筑艺术,建成棣花街二郎庙。
ZP—15
二郎庙不仅是历史文物,而且是珍贵的革命文物。1934年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(红二十五军)长征路过些地时,曾分别在二郎庙和关帝庙相对的墙壁上写了“为创建陕西苏维埃政权而战”,“建立陕西苏维埃政府”的标语。载入《全国名胜辞典》,1985年9月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拨专款重修,现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ZP—16
漫步在贾平凹故里贾塬村的乡间小路上,这里已形成万亩核桃基地、千亩李梅基地、千亩葡萄基地、五千亩中药材基地、千亩大棚菜、五百亩莲菜基地百万只养鸡场的绿色环保田园村镇。
ZP—17
贾塬村的文化底蕴浓厚,学习知识做个明白人,是这里家家户户的共识。也许在将来这个孩子会超过贾平凹成为新一代享誉全球的大作家?
ZP—18
和谐的村落,悠闲的宠物。
ZP—19
今天的棣花镇,高速公路、铁路、312国道并驾齐驱,交通发达,讯息畅通,山清水秀,名副其实的八山一水一分田。
ZP—20
贾塬村的公路已与沪陕高速公路相连,汽车可在这里的收费站进出,让这位当代农民作家的生活阅历走近我们。。。。。。
2011年2月27日(星期日)于乌鲁木齐
评论